宋怀瑾道。
帝王赞同点头,抬头望月说:“以月为题,谁人敢来赋诗一首?凡赋诗者,无论好坏,朕皆有赏。”
话音刚落,宋怀瑾和宋邺同时前进半步。
“安王先请。”
“兄长在前,还是太子殿下先罢。”
宋耀打断二人的话:“朕知你二人兄友弟恭,彼此谦让,不过这中秋佳节,不必拘泥于礼数,既然是怀瑾先提,那就怀瑾先来罢。”
“献丑了。”
宋琼趁众人吟诗作对之际,带着青青溜进了古柏后的小道。
……
“嗯,安王的‘流星呼皓月,皓月灌山河’,气势宏伟;太子的‘新月照得新人好,千里江山终云吞’,志向远大,两人各有特色。”
宋耀随口点评两句,口中干渴,便让众人前去石亭观月饮茶。
太子叫住宋怀瑾:“三弟留步。”
宋怀瑾瞥见宋琼已成功离开,便不想再与宋邺周旋,道:“兄长文韬武略,怀瑾甘拜下风。”
“三弟过谦。”
宋邺淡笑:“对于用兵之事,三弟经验丰富,每次出征皆凯旋,实乃大将之风。”
宋怀瑾正色道:“卫国安邦,是我宋国男儿职责所在。”
宋邺见宋怀瑾转身要走,便跟上他一起,几句寒暄后,宋邺顺势提到安邦之事:“对了,谈及兵事,不知三弟可知近来青州暗藏隐患,蠢蠢欲动?”
宋怀瑾停下脚步,刚要询问,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叹:“哦?竟有此事?”
两人回头,见是宋耀,一时心惊,惶然行礼。
“父皇。”
“父皇。”
宋耀颔首,让二人坐下饮茶。
宋邺刚接过茶盏,就听宋耀点名问道:“太子,你继续说,这青州有何隐患?”
宋邺答:“青州距成为宋国领地已半年,但这半年始终事端不断,未能彻底安稳下来,青州知府奏折上说,常有身份不明之人故意挑起官民对立,而距离最近的一次滋事已有两月,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儿臣私以为……这段时间的安宁表象正是在为更大的祸事蓄力,青州本就处于宋姜之间,如今魏国即将造访,绝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宋耀点头,吩咐人将有关青州的奏折送去御书房,接着再次询问宋邺的看法。
宋邺瞥一眼面无表情的安王,微笑道:“听闻安王在青州一带威名甚盛,不如就辛苦三弟带护卫队走一遭,只要让魏国使者在宋国期间,保证各州和谐安乐,也能彰显我宋国实力。”
宋耀听完,看向怀瑾:“安王觉得如何?”
宋怀瑾道:“既然涉及宋国江山之安定,儿臣定当不遗余力。”
宋耀点头:“好,那就按太子说的办罢。”
宋邺接道:“据线索推测,青州这几日极可能发生动乱,三弟最好早日动身。”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