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天气晴朗,适合游玩。
我乘车来到了碧云寺游览。
到达目的地后,查看景点介绍册,上面描述着:北京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
它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
年),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
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山门,山门前有一对雕琢精细的石狮,蹲踞于须弥座之上,威风凛凛。
这对石狮不仅是碧云寺的守护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庄重威严。
第一道山门为灰瓦卷棚顶,方形门,门前深壑通以石桥,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感。
往里走,山门迎面是哼哈二将殿,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
泥质彩塑的哼哈二将像分别站立大殿两侧,高约
4.8
米,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是明代艺术珍品,让人不禁赞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过了哼哈二将殿便是弥勒殿,殿内有明代铸造高
2.5
米的弥勒佛一座。
弥勒佛笑容可掬,给人一种亲切、和善的感觉,让人在踏入寺庙之初便感受到佛教的包容与慈悲。
弥勒佛,一直都是百姓的喜爱佛,一见他就觉得心情舒畅和愉悦,有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
继续往前就是释迦牟尼殿,亦称丹青阁,为全寺之主殿,是明代建筑,面阔三间,灰瓦单檐方形庑殿顶,檐下有斗栱。
殿内顶为螭龙藻井,彰显出古代建筑的精美与华丽。
殿正中原供奉如来佛、菩萨、罗汉俱全,两壁有悬塑,均属明代佳品,但可惜毁于“文革”
期间。
走出主殿,可见一碑亭位于释迦牟尼殿之后,重檐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下檐均有斗栱装饰。
亭内立碑,上刻乾隆御笔记述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重修碧云寺情况的碑文,是研究碧云寺历史的重要文物。
看着这些御笔,遥想当年,乾隆帝游玩的场景,一定盛大而繁华。
继续前行遇见菩萨殿,该殿面阔三间,灰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栱。
殿内原供奉有明代五尊泥彩塑菩萨像及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禄寿喜四星等塑像,四周还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原塑像已毁于“文革”
,现存彩塑为后来补塑。
出菩萨殿来到孙中山纪念堂,此处原为寺后殿,名普明妙觉殿。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殿停灵四年;1954
年,将此殿辟为中山纪念堂。
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活动的照片,山墙后镶嵌汉白玉石碑刻,还有
1925
年苏联赠送给孙中山先生的玻璃盖钢棺一口。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