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破裂:
面对莫洛托夫的步步紧逼,希特勒开始变得含糊其辞,避而不谈,只是反复强调“大英帝国即将崩溃”
、“未来的利益在南方”
。
据说,在一次会谈中,刚好赶上英国皇家空军对柏林进行夜间空袭(虽然规模不大),希特勒还颇为尴尬地对莫洛托夫说:“你看,英国人不行了,只能搞点这种骚扰……”
结果莫洛托夫冷冷地回了一句:“既然英国不行了,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在防空洞里谈话呢?”
这句话噎得希特勒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次柏林会谈,最终以双方不欢而散而告终。
莫洛托夫空手而归,斯大林也明白了,想从德国手里和平地拿到更多欧洲利益是不可能了,必须加紧备战。
而希特勒这边,更是通过这次会谈,彻底坚定了必须尽快消灭苏联的决心!
他觉得,莫洛托夫的要求暴露了苏联贪婪的野心,这头北极熊不仅不想被忽悠到南边去,反而对德国在欧洲的利益构成了直接威胁!
苏联,绝不可信!
必须先下手为强!
莫洛托夫前脚刚走,希特勒后脚就开始加紧部署进攻苏联的计划。
1940年12月18日,他正式签署了第21号指令,将入侵苏联的行动提上日程,行动代号“巴巴罗萨”
,以纪念中世纪那位东征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进攻发起时间,暂定在了1941年的5月15日。
但在实施“巴巴罗萨”
这盘大棋之前,必须先把南翼,也就是巴尔干半岛这个棋盘给清理干净。
为什么?
保护侧翼:
德军主力向东进攻苏联时,南翼必须安全,不能让敌人(比如英国通过希腊)或者潜在的“二五仔”
(比如立场不稳的南斯拉夫)在背后捅刀子。
夺取资源:
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是德国战争机器的命脉之一,必须牢牢控制在手。
战略跳板:
控制巴尔干,可以为未来进攻苏联南线(乌克兰等方向)提供重要的前进基地。
帮盟友“擦屁股”
:
那个“猪队友”
墨索里尼,1940年10月贸然入侵希腊,结果被希腊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丢尽了轴心国的脸面,也把英国势力引到了希腊,这让希特勒无法容忍,必须亲自出马解决。
于是,在准备“巴巴罗萨”
的同时,希特勒开始对巴尔干各国软硬兼施,要把它们彻底绑上德国的战车。
面对强大的德国,巴尔干各国如同惊弓之鸟,不得不在夹缝中做出选择。
希特勒则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历史矛盾和领土诉求,进行分化拉拢:
匈牙利:
这个国家对一战后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一直耿耿于怀,梦想着夺回失去的领土,尤其是被划给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
希特勒抓住了这一点。
1940年8月,德国和意大利出面“仲裁”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