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中文网

第13章 法国丝绸与印度茶叶-《数风流人物》

第13章 法国丝绸与印度茶叶(第2页)

1851年,印度首个蒸汽动力茶厂在阿萨姆建成。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印度茶叶经红海—地中海航线直达欧洲,运输时间比中国茶缩短一半,成本降低30%。

英国通过“帝国茶叶”

宣传,将印度茶塑造为“更浓郁、更适合加糖牛奶”

的饮品(如阿萨姆红茶、大吉岭茶),迎合欧洲消费者口味。

1870年代后,立顿(lipton)等品牌通过广告和连锁店,推动印度茶进入大众市场。

印度茶园采用标准化种植与机械化加工,单产是中国传统小农模式的3-5倍,成本仅为中国茶的12。

中国茶依赖分散农户,品质参差不齐,掺假问题严重(如添加滑石粉、染色),国际声誉受损。

英国对中国茶征收高额关税(如1890年提高至50%),而对印度茶实行零关税,挤压中国茶在英联邦市场的份额。

1870年代,印度茶占英国消费量的10%;到1900年,这一比例升至90%,中国茶几乎被完全取代。

印度茶通过英国殖民网络,倾销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中国(如上海租界的“立顿红茶”

)。

美国市场也转向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茶,中国茶出口量从1870年的1.4亿磅暴跌至1900年的不足2000万磅。

清政府缺乏对茶业的现代化支持,技术停留在手工炒制阶段,无法应对印度机械化生产的冲击。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摧毁江南茶区,加剧产业衰退。

中国茶商依赖外国洋行贷款,利润被中间商攫取;缺乏蒸汽船和铁路,运输成本高昂。

从“中国采购—英国消费”

转变为“印度生产—英国掌控—全球销售”

,巩固了英国殖民经济体系。

茶叶税曾占海关收入的40%,茶叶出口崩溃加剧晚清财政危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印度茶推动欧洲“下午茶文化”

的普及,而中国茶的“清饮”

传统在国际市场边缘化。

英国宣扬“印度才是红茶正统”

,刻意淡化中国茶的起源地位,重塑全球消费者认知。

后世,印度仍是全球最大茶叶生产国(占20%份额),大吉岭、阿萨姆红茶为地理标志产品

印度茶叶的崛起本质上是殖民主义与工业化结合的产物,其通过资本垄断、技术降维和贸易霸权击垮了中国传统茶业。

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链条,也揭示了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的被动性。

所以,别人在英国百货商店街边橱窗里看到的只是五光十色的法国的丝绸和印度的茶叶,而王月生看到的,却是一个老大农业帝国的大宗传统出口产品和利税重要来源,在工业化时代被先进技术升级质量、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殖民体系刻意排斥后,日渐凋敝、并带动整个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入下行通道的黑暗前景。

他们前几天逛过这里。

第一次还因为穿着类似当时的工装,而被门卫拦下。

后来还是回旅馆换了身用后世衣料仿制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三件套西装和阿珠的西式长裙,才得以昂首挺胸地进入。

甚至因为阿珠的长裙质地虽然形似此时的女装,但衣料的细腻与致密,却没逃过阅人无数的楼层领班的毒眼,认准了他们是来自东亚巨商家族的贵宾,派了穿着制服的购物顾问全程陪同,详细介绍,倒也让几人充分了解了这家由威廉·怀特利(william

whiteley)创建的伦敦最早的现代百货公司之一,号称“万能供应商”

、“从别针到大象皆可提供”

里面1楼主要有化妆品、手套、丝绸与蕾丝专柜,设巴黎香水试香台;2楼是男女成衣定制区,裁缝现场量体,承诺“48小时交货”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最新标签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