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回:建宁郡肥仔开食府
成都宫圣僧译核经
第一节
肥仔开府
南中郡食府聚灵
却说南中之地,连峰际天,飞鸟不通,乃古之梁州徼外。
自诸葛武侯五月渡泸,七纵孟获,虽置庲降都督以镇之,然地多烟瘴,土脉硗薄,稼穑者十无一二收。
建宁郡治味县,当牂牁江之源,峰如剑戟,水若奔雷,民多巢居火种,衣毛饮血,虽沐王化,犹带野性。
忽一日,天朗气清,有紫气自东南来,绕郡治三匝,继而化为青烟,漫山遍野皆闻异香。
乡民惊惶,以为山鬼作祟,咸集于土主庙前,以牛羊血祭之。
俄见一胖大官人,乘六牙白象,自云中来,其象背负九齿钉耙,齿间隐隐有星光流转。
官人按辔而下,声如洪钟曰:“吾乃天蓬元帅猪八戒是也!
奉唐长老法旨,特来此开食府,济度众生。”
众人视之,见其耳如垂扇,鼻若悬胆,面如满月,腰大十围,着蜀锦织就的赭黄袍,袍上绣着五谷丰登图,足蹬犀牛望月靴,靴尖嵌着米粒大的灵核碎晶,行走时簌簌有声。
八戒解下钉耙,往地上一插,那耙竟化作丈二高的旗杆,挑起酒旗一幅,上书“天蓬食府”
四个金字,字边镶着麦穗纹,风动处,隐约可见“灵核为引,五味成珍”
八字。
食府规制,取法于《考工记》,面阔五间,进深九架,以楠木为柱,樟木为梁,屋顶覆以茅草,却非寻常茅草,乃峨眉山灵鹫庵后所产,每茎三穗,色如琥珀,经火不燃,遇水不腐。
檐下悬二十四盏羊角灯,以灵核碎末为油,光照达旦,灯影中可见八仙舞袖,观者恍若置身瑶台。
开业之日,八戒于厨中设八卦炉,炉分三层,每层置四鼎,共十二鼎,按十二地支排列。
但见他宽袖一拂,炉中便腾起青焰,状如莲花,蕊中跃动着豆大的灵核火星。
先取建宁土产的苦荞、酸笋,以钉耙刃背碾作细粉,撒入青龙鼎中,再投青灵核碎片三枚,以朱雀鼎之火焰煅之,少顷,鼎中泛起碧光,如春水初生,又取白虎鼎中寒冰水三瓢,倾入玄武鼎内,与鼎中黄土泥调和,制成面团。
正忙碌间,忽闻门外喧哗,却见各族百姓蜂拥而至:彝族头人披毡戴翎,携着竹篓,内盛青色灵核,状如橄榄,叩之有声;傣族少女身着五彩筒裙,头顶竹盘,盘中红灵核如珊瑚枝,映得人面皆赤;更有汉家百姓,以粗布裹着细碎核屑,虽仅如米粒,却视若珍宝,双手捧定,生怕遗失半分。
八戒见状,呵呵大笑,声震屋瓦,道:“列位莫慌,且看老猪手段!”
遂取九齿钉耙,于十二鼎间游走如飞,忽而以耙齿挑灵核入鼎,忽而以耙背搅翻汤汁,但见那钉耙所到之处,鼎中便腾起各色烟雾:青龙鼎生青云,白虎鼎起白雪,朱雀鼎燃赤焰,玄武鼎涌黑泉,四象之气交相缠绕,竟在厨中结成灵雾,状如龙凤呈祥。
少顷,香气四溢,如空谷幽兰,又如雪后寒梅,更有甚者,觉鼻中所闻,竟似家乡饭香,不由得垂涎欲滴。
八戒以钉耙为勺,先舀青龙鼎中碧羹,分与彝族头人,其羹入口,初觉微苦,继而回甘,腹中如春风拂过,久积之湿气竟化作汗珠渗出;又取朱雀鼎中赤膏,赐与傣族少女,膏体如凝脂,触舌即化,化作一团暖流,直抵丹田,少女惊呼,觉多年寒症霍然若失;最后以玄武鼎中黄土泥,和以白虎鼎寒冰,制成糕饼,分与汉家百姓,咬之有声,如嚼琼瑶,腹中饱胀,竟胜却三日粟米。
百姓大骇,皆拜伏于地,呼八戒为“食神”
。
有老者颤巍巍上前,以彝语问道:“神师,此等美味,何以能成于穷山恶水?”
八戒抚掌笑道:“老儿不知,天地之间,唯灵核为至宝,可化腐朽为神奇。
尔等但将田中枯苗、山间恶草,佐以灵核碎末,按此食谱烹制,一样美味无穷。”
言罢,取出兽皮卷轴,上绘十二鼎烹煮之法,图文并茂,虽不识字者,亦能意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