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中文网

第12章 说买就买-《京城寻迹》

第12章 说买就买(第1页)

我和老张还是比较有执行力的,说买就买。

这期间老张不断给我上课,给我说这些房子很多都是清朝时候的梁架,看上去破破烂烂,实际上都是好木料,这叫老而弥坚,比现在楼办法要舒服得多。

我可不信他的鬼话,供销店都是胡同里溜边的房子,过去穷人才住在这种靠街的位置,大宅门都是深宅大院,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种穷人攒的房子,都是碎砖头盖得,根本一点也不结实。

当时,在北京胡同深处,那些低矮的平房像倔强的老树根,盘踞在四合院群落边缘,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艰难的岁月。

这些房子有个贴切又心酸的俗称——“碎砖头房”

,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更早,穷苦百姓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见证。

那时候,北京城里住房紧张,许多底层百姓连一间像样的屋子都租不起,更别提盖新房。

可人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胡同里的穷人们便四处搜罗碎砖烂瓦——工地上丢弃的砖头、拆房剩下的半截青砖、甚至别人家翻修时扔掉的废料,全被他们当宝贝似的捡回来。

这些砖头大小不一,棱角残缺,有的还带着陈年的灰浆,但穷人们不嫌弃,一点点攒起来,像燕子衔泥般,硬是用这些“破烂”

垒出了自己的家。

盖房时没有图纸,更请不起工匠,全凭街坊邻居搭把手。

碎砖头用黄泥黏合,墙砌得歪歪斜斜,屋顶铺上油毡,压几块砖头防风。

窗户是用旧木框拼的,糊上报纸挡风;门板可能是从别处拆来的,短了一截,底下漏着缝。

冬天寒风钻进来,屋里冷得像冰窖;夏天闷热潮湿,墙角泛着霉斑。

可即便如此,这终究是个窝,是无数穷苦人在这座城市里唯一的立足之地。

我说,你不是对所有准备卖的供销店房子都熟悉吗,你给我找个以前大宅门的房子,那房子皮实。

老张说,皮实白瞎,要找位置好的。

掰扯半天,每个都有缺点和优点,选起来还真有点麻烦。

回到家,老爹见我茶饭不思,问我怎么了,不吃饭饿死了谁给他养老。

气得我一句话也不想说。

转念一想,虽然他也是个“二世祖”

,不过看在多年父子份上,也正是找人商量之际,不跟他一般见识,还是说了。

他说,你怎么不早跟我说,选房子简单啊。

咱们京城是富贵云集之地,“酒香不怕巷子深”

,你现在干的这种行当,典型的“投机倒把”

,选在人流密集地方,肯定容易让人惦记出事,你就选大宅门或者靠近大单位的地方,那地方一般都背静,环境也好,还有利于你业务开展。

他说的这个事其实我能不知道吗?在京城,真正的好房子往往带着某种不言自明的气场,它们要么深藏在厚重的大红门后,要么低调地依偎在威严的大机关旁。

这些宅院不靠张扬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位置和底蕴无声地宣告着自己的分量。

那些大宅门的房子,通常隐没在胡同深处或核心地段,高墙青砖,门楣厚重,门口或许还残留着昔日的石鼓或门墩。

院墙比寻常人家高出半截,门扇上的铜钉锃亮,既防着外人窥探,又透着几分旧时显赫的余韵。

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里头可能是规整的四合院,也可能是经过现代化改造的私宅,但共同点是闹中取静——门外是市井喧嚣,门内却自成一方天地。

这种房子未必崭新豪华,却因稀缺的地段和历史的沉淀而身价不凡。

另一类好房子则与大机关、大单位比邻而居。

它们或许外表朴素,甚至混在普通居民楼中,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门道——也许是院墙内偶尔露出的红顶建筑,也许是门口不经意停放的黑色轿车,又或许是周边格外整洁的街道和24小时值守的岗亭。

这些房子沾着“近水楼台”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最新标签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