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
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
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
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
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
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
《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
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
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
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
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
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
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
意的。
那么,怎样的修行才能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呢?《云笈七签》中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
《真仙直指语录》中也说:“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
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
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
其核心的法则就是少思而寡欲。
然而,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浊动不已。
但作为修道务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样,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
《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
。
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
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
。
也就是要“寡欲”
。
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
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
的最高境界。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