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是作者于1985年创作的。
曲名取自宋代词人辛弃疾《水龙吟》中尾句。
原词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乐曲意在抒写英雄一腔抱负无从实现的失意和感慨。
演奏第一部分的慢速旋律时,应注意音乐中的内在张力。
音乐汲取河南豫剧中的一些素材,并运用作曲手法进行了提炼。
流畅的旋律犹如戏曲中的行腔贯穿其中,多次出现的七度下行跳进则表现了英雄的失落感。
在快速的第二部分中,旋律多处在较低的音区,密集的音符、切分音和连续附点组成的飘忽不定的节奏律动,不时在高音区奏出的模仿戏曲中打击乐的音响,以及左手压弦发出的不和谐效果,形象地表现了英雄胸怀鸿鹄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焦虑和感触。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