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泪》古筝独奏曲,亦名《长城调》,是陕西流派重要代表古曲,它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陕西流派风格而广受大家欢迎。
1979年周延甲先生在编创此曲时,受景观“姜女庙”
的影响,把曲名改为《姜女泪》。
他认为这样更直接,更准确。
也不会使人去想“长城谣”
、“长城长”
等以长城为题的别的作品。
可以说,一千多年前的筝曲《长城苦》,在今天又通过《姜女泪》重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作为地道的陕西传统筝曲,《姜女泪》基本上是秦声迷胡支柱音的强调,把音乐推向高潮而结束。
在音乐材料上,《姜女泪》的第1部份的引子是作者加的。
第2部分,是乐曲的主体,来自《东路迷胡唱腔及伴奏》,其节奏和旋律基本保持了原貌。
第4部分是第部分旋律的简化,又用了扫摇技法,加上3/4节拍,和双手拨弹把音乐推向高潮。
《姜女泪》的音乐风格浓郁,弹好此曲,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音。
《姜女泪》全曲属苦音。
在声腔体徵调式的旋法中主音上方强调小三度,下方强调大二度就是苦音调,反之,主音上方强调大二度,下方强调小三度,就是欢音调。
、“秦筝多撮弦”
,大指多按颤。
撮弦是筝这个乐器的惯用手法,北方筝多用夹弹、利于左手滑颤效果的发挥。
左手大指和食中名三指的交替频繁按颤揉滑,或八度、或四度、三度二度不等,是音乐连续的必然。
旋律保持蜿蜒不断,这是陕西筝派的特点。
,都是这个意思。
往往混为一体,都应视为音乐的组成部份。
处理好力度、速度的变化,使音乐表现完整而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如第26小节起要弹得象一个渐强渐快的长音一样,自然地连接到下面强的乐句,形成一个小的高潮。
、一切技法都要服从于调式色彩的要求。
苦音调旋律下行时,要慢滑,像弦乐器上的慢“滑”
。
只强调按滑颤的那根弦,别的弦音只是个衬托。
回顾中国筝乐历史,唐代筝曲、筝技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而相比之下,我们在中国传统的学习和研究上确实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姜女泪》只是在传统继承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希冀各方筝人能在继承传统上能获得更火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开拓,繁荣古筝事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