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及家长的青睐。
进而日益成为人们丰富文化生活、陶冶艺术情操、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时,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并使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的、愉快的学习古筝。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少儿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学生在学古筝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手腕无法放松、按音不准或不完成作业等情况。
这时候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将他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而产生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
一味地训斥和责骂只会是学生丧失自信心,同时,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很有可能导致厌学。
当然,仅仅靠语言引导是不够的。
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
运用形象的比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教认音时可将倍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两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家两点;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点;中音区12356比喻为不穿鞋不戴帽;高音区12356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点;倍高音区1比喻为戴两顶帽子,即在1上家两点。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在练习音阶式勾拖练习时可想象爬楼梯,让学生比比哪一个又稳又好,这样就将枯燥的练习形象化,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困难和混淆。
因此我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了一些节奏歌谣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分析对比。
例如:“二八”
节奏像钟摆:“滴答滴答”
;“四个十六”
节奏像打机枪:“哒哒哒哒”
;“后附点”
节奏像喇叭响“笛笛”
;“八十六”
节奏像敲鼓“咚哒哒”
;“十六八”
节奏像母鸡叫“咯咯嗒”
这样利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既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感,上课也显得深动有趣,而且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如何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也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关键所在。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
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